一、9500万人“困”在抑郁中
说到抑郁症,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似乎一提到这个字眼,我们的情绪就会有种莫名的低落感。
抑郁症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问题。
据《2023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约9500万,关联近3亿家庭人口。一人抑郁症,全家人都会受到影响。
在抑郁症频发的当下,如何帮助更多人早日走出抑郁的困扰和阴霾,让更多家庭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抑郁症是怎样形成的
西医认为,人类感受情绪靠脑内传递的神经递质:比如负责传递情感的5-羟色胺、负责传递兴奋愉悦的多巴胺、负责让人活跃的去甲肾上腺素等。
当这些神经递质分泌失调,人们会失去感知快乐的能力,也没法感知和回应积极的情绪。
中医认为“百病生于气”,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过多的不良情绪,会波及到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神经递质和激素水平,造成身体功能紊乱,免疫力降低,最终形成病症。
这也进一步说明,我们的情绪和生命的能量状态才是导致抑郁症的根本原因。
“情志疗法”创始人、“情志疗法操作规范”团体标准起草人包丰源老师,在传统中医情志疗法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与突破,形成更具现代应用价值的“情志疗法”。
该疗法基于情绪与疾病的关系进行病因诊断,帮助抑郁症患者找到诱发疾病的情绪并进行调理,从根源上改变患者的思想观念和认知方式,最终实现精神状况彻底好转,是一种典型的非药物疗法。
三、如何运用“情志疗法”调理抑郁病症
“情志疗法”由包丰源老师于2016年7月酝酿提出,历经多年理论与实证研究,荣获多个国家级奖项。
荣获多个国家级奖项
2023年12月,《情志疗法》书籍获得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三等奖;
2023年9月,“中医情志疗法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获得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2023年6月,《情志疗法实践应用指导-乳腺增生调理》团体标准实施发布;
2023年2月,“中医情志疗法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项目获得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2022年11月,《情志疗法操作规范》团体标准发布实施;
2022年1月,“中医情志疗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项目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十四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一等奖;
2020年10月,《心转病移》书籍获得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三等奖。
为了推动这一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有效应用,通过实证研究“运用情志疗法调理抑郁病症”的治疗方法与效果,为抑郁症群体找到一条科学有效的治疗路径,帮助更多患者和家庭减轻经济负担,走出抑郁困扰。
2023年2月9日,包丰源老师团队申报的“运用情志疗法调理抑郁病症的研究与应用”课题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2022年度科研项目立项(项目编号:2022Z1129-810301)。

2023年8月和11月,分别开展了两期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无差别招募的基础上,来自全国各地共29位抑郁症患者参与调理。经过调理前后检测对比,所有参与者的抑郁程度均有明显下降或症状改善,其中18人直接被诊断为无抑郁。
为了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完善运用情志疗法调理抑郁症的操作规范,2024年6月3日-5日,“运用情志疗法调理抑郁病症的研究与应用”科研课题研究第三期在广州顺利开展。
本次课题研究由“情志疗法”创始人、“情志疗法操作规范”团体标准起草人包丰源老师主导,带领招辉、刘映生、陈专、张宇晴、陈书璇、黎凯如、冯凤慧、王佳、王璐璐、钟惠妮、金谧等多位情志疗法专家共同实施,共计36位参与者。
本期参与实践研究的患者包括1名男性,11名女性,年龄在25-52岁之间。为了保证科研项目的严谨性,参与调理的全部患者近一个月,在当地三甲医院接受了SDS(抑郁自评量表测评)、SAS(焦虑自评量表测评)、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评)、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评)等多项抑郁患病程度检测。
其中重度抑郁7人,中度抑郁2人,轻度抑郁2人,有抑郁状况1人,重度和中度抑郁占比达75%。
通过情志疗法专家前期一对一咨询与沟通,了解到参与调理的抑郁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失去兴趣或愉悦感、能量减少没有力量感、睡眠障碍、心慌胸口痛、自我负面评价,甚至产生轻生的想法,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情志疗法”强调从抑郁病症与情绪问题之间的对应关系出发,找到其细胞记忆中不健康的源头情绪,追溯导致情绪发生的生活事件,释放、化解、清除相应的情绪,帮助患者走出情绪困扰,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转。
更进一步,引导患者重新认识导致情绪发生的生活事件,回顾生命历程中的自身思想认知障碍,改善心智模式;引导患者重新审视疾病与生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正确对待疾病,尊重生命,提高自身免疫力,激发其修复自愈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改善身心健康水平的目的。

在运用“情志疗法”调理过程中,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01
处理早年经历中无法释怀的情绪
基于前期调研和沟通,抑郁症产生的情绪归因如下:
(1)境遇不佳、生活中有矛盾,或发生被别人当众嘲笑、奚落、侮辱等无法回避又无力抗争、难过的事情,无法表达或不知向谁表达,由此产生的压抑、委屈、自责、内疚等情绪;
(2)从小在家庭生活中所产生的压抑、委屈,缺乏关爱、鼓励,导致自卑、看不起自己、不爱自己等情绪;
(3)遭受重大的打击、灾难事件,或无法释怀的压力,从而形成的委屈、无奈、憎恨、自卑、谴责等情绪。
通过“情志疗法”专业调理技术,处理早年经历中积累的情绪压力,帮助他们重新审视过往生活经历,从思想上发生根本的转变,从根源上减少抑郁复发几率。

02
提升内在的生命能量
很多抑郁症患者知道自己怎么做才能走出抑郁状态,但是没有足够的生命能量支持自己行动。
在“情志疗法”的理论基础里,最重要的生命来源是父母与家族的支持,通过各种科学的方法与活动帮助抑郁症患者重新建立与父母和家族成员的链接,能够有效帮助他们提升生命能量,在遇到问题时找到积极的支持与帮助。

03
积极运动,促进“快乐”激素分泌
通过舞蹈、操课等各种运动,一方面让大脑释放内啡肽、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抗抑郁激素,调节体内激素水平;
另一方面帮助患者激发细胞活力,促进气血正常运转,让能量流动起来。
04
见证“情志疗法”的卓越疗效
短短三天的时间,每个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包丰源老师通过对抑郁症的专业解读,让大家了解到产生抑郁的核心原因,帮助更多人看到一份希望和方向,为抑郁症群体提供新的调理思路。
通过包丰源老师用心设计的研究环节,以及在招辉老师和多位情志疗法调理师的共同实施下,大家逐渐打开自己的生命状态,体验到生命中那份美好。
每一位参与者的脸上都绽放出喜悦的笑容,走出抑郁的困扰和阴霾,重拾内心的开心和快乐。大家都赞叹运用“情志疗法”调理抑郁症有理论、有方法、见效快,欣喜地分享着发生自己身上的变化。
来自山西太原的李女士,自从确诊重度抑郁和重度焦虑后,一顿要吃9种共16颗药,睡眠也要靠药物。吃药让她整日昏昏沉沉,两个月体重涨了11斤。通过这三天的调理,完全没吃药,每天吃得饱睡得好,精神愉悦,课间还有各种水果茶点,体重反而减了3斤。
以前一整天都窝在家里,什么也不想干,全身没力气。通过“情志疗法”专业技术的调理后,能够开心主动与他人交流,感受到父母深深的爱,修复与亲人的关系,有了心与心的链接,重拾对生活的热情。
自己的状态从第一天愁容满面,毫无生活热情、浑身无力地走进课堂,到第三天满面笑容、内心充满喜悦,浑身充满力量,身体感觉特别轻松畅快,感觉自己获得了重生。
课程结束第二天,她去到同一家医院进行抑郁检测,结果显示她没有抑郁症状了,从重度抑郁到无异常症状,她真正走出来了。
来自广西南宁的陈女士,被抑郁困扰长达18年,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变得不会笑了,也失去了察觉爱和美好的能力。尤其是得知药物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后,她深陷在抑郁的黑暗中。
她说“完美错过了第二期抑郁症科研课题项目,第三期是我最后救命稻草。”
通过三天的课程,她感觉自己没有抑郁病症了,浑身充满能量,人生有了方向和目标。再次看到来来往往的路人,她能够感知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感知能力回来了。
经过专业的“情志疗法”调理,她彻底从困扰已久的情绪事件中走出来,不仅思想发生了改变,也开始行动起来了。重新与妈妈进行了链接后,爱的能量终于流动起来,她感觉到自己被幸福包围着,被爱包围着。
更令人开心的是,就在课程结束的第二天,她去到同一家医院再次检测,结果显示她没有抑郁症状了。
还有很多很多的改变在发生,见证着那些生命绽放出原有的美好。
有些人,内心流淌出感动,脸色由暗沉开始有光,紧绷的肢体开始舒展,生机勃勃;
有些人,了解到抑郁症不是病,只是暂时的症状,看到情绪对自身能量的消耗,学会要好好说话;
有些人,通过处理情绪,思想上发生了转变,从对抗和不理解父母,到看见和感恩爸妈无私的爱;
还有些人,深深感受到“情志疗法”的效果,以及对于社会的重大意义,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和疗愈更多人......

写在最后
随着“运用情志疗法调理抑郁病症的研究与应用”第三期课题研究圆满结束,后续我们将基于调理经验归纳总结相关操作规范,探索建立新的团体标准。
借由包丰源老师在群里的一段分享作为结尾:
每个人无论经历过什么都值得回味,每一段经历都是人生路上成长的台阶,因为有经历才能转识成智,提升智慧这也是我们来此一生的功课。
看到“情志疗法”的理论与技术,可以帮到更多人重拾人间美好,令我欣慰!
感谢学长们大爱无疆的支持,感谢参加本次活动的所有人用自己经历呈现人之初性本善的底层规律。
敬畏生命!敬畏一切的美好!”
感谢每位参与者对于本次科研项目的用心付出,祝福大家都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