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otherapy情志疗法
《早期生活事件与情绪记忆的关系》
2023-10-25 12:07:17  来源:心智教育

(本论文发表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19卷第13期)


早期生活事件与情绪记忆的关系

                        

 包丰源 


  【摘要】本文通过对早期生活事件与情绪记忆关系的探讨,分析了当下情绪产生的根源,论述了个体在婴幼儿(包含胎儿阶段)和青少年时期经历的情绪性事件会形成个体的情绪记忆。当类似情境再次出现时,情绪记忆会先于个体的意识和理性产生作用,使个体做出同早期经历中类似的情绪反应,进而影响当下的行为和反应。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情志疗法”,引导个体回到情绪产生的时间节点,对情绪记忆形成的根源进行化解和清除,从而帮助个体找到清除障碍的途径。


  【关键词】早期生活事件 情绪记忆 潜意识 唤醒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受到情绪的影响,很多人在成年后,面对自己的情绪特征时,往往认为这是自身性格使然,认为本身就是易怒型、易忧郁型或者易暴躁型等人格。本文讨论的正是情绪的由来和早期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个体情绪特征的形成,实际上跟早期生活,尤其是婴幼儿、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具有深层次的关系。正是在早期生活中,个体的意识还比较模糊,没有强烈的判断能力,各种生活事件造成的情绪就会通过潜意识留存在个体记忆中,形成个体的情绪记忆。在以后的经历中,当有类似的情境发生时,个体会不由自主的做出情绪记忆形成时的反应。通过分析早期生活事件对于情绪形成和发生的影响,进而寻找化解负面影响的方法,可以帮助个体进行自我认知的修正,走出情绪困扰的障碍,为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寻找到一条新的解题之路。


  一、情绪记忆的形成


  情绪记忆是指情绪信息( 或者情绪状态下中性刺激) 的编码、存储,并在一定情况下进行检索和提取的过程,情绪信息包括情绪的主观体验、情绪的生理和行为反应以及情绪刺激[1]。简单来说,个体对于自身经历的事件会保有记忆,对其中的一些事件保有较为深刻的记忆。这种记忆通常来说是描述事件发生的事件地点和经过,但在很少去想到伴随着事件的发生,个体所经历的情绪。很多人认为情绪是瞬间的事情,经历的事件过去了,情绪也就过去了。情绪记忆正是对于这一错误认知的纠正。


  事件发生当下的情绪会通过神经机制留存在自身的记忆中。情绪记忆的建立是以杏仁核为核心的神经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神经回路使大脑能够以最迅速的方式接收到来自外界的情绪信息,并且是高等生物应激反应的基础;激素调节作用长久、广泛,是情绪刺激最终能够形成长时记忆的关键因素,也是情绪记忆研究的重点[2]。当个体接触情绪信息时,杏仁核开始加工情绪信息,之后将加工的结果投射到颞叶、感觉新皮层、前额叶等脑区,并在某一或多个脑区对加工过的信息进行存储,于是各类情绪记忆就产生了;另外一条途径是下丘脑到垂体到肾上腺轴这条通路被激活,释放的神经激素又会增强杏仁核的活动,加强了杏仁核和其他记忆系统脑区的连接,情绪记忆的编码和存储也被进一步增强[3]


  通过神经和激素的双重作用,情绪不仅仅会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而且会以不同的强度留存下来。强烈的情绪反应会留存下更为强效的情绪记忆。负载情绪信息的材料比中性材料的记忆效果更好、更易于记忆,也即情绪性事件较非情绪性事件或中性事件更容易被记住,这种现象被称为情绪记忆增强(Emotionally Enhanced Memory, EEM )效应(Hamann, 2001; Dolcos, Labar, & Cabeza, 2005;Kensinger & Schacter, 2008; 王海宝, 张达人, 余永强, 2009) [4]


  情绪记忆的存在会使人不断的重复同样的行为和反应。当遇到和情绪记忆产生同样的情境时,诸如同一类事件或者同一种环境,甚至是同样的声音、气味等,都有可能唤醒个体当时的情绪记忆,在当下做出不由自主的重复性行为和反应。这种唤醒也被称为情绪的提取,除个体有意识的回忆发生的事件和情绪外,无意识的情绪记忆的再次出现,对个体的影响更为巨大。


  情绪记忆的产生往往伴随着负面事件的刺激,会使个体的认知被固定于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较为脆弱的负性事件中,进而在今后的认知中不断重复这些错误的记忆。如个体在某一事件中大发雷霆,在今后的生活中碰到类似的环境时,即使事件本身已经不能够再引起个体的情绪反应,但是因为过往情绪记忆的作用,个体会不由自主的进入一种烦躁、怒气冲天的心境中,并再次做出大发雷霆的反应。在个体冷静下来后,会对当时的反应产生懊悔的心情,认为自己不应该有这样的反应,但在当下并不能控制住自己。这就是情绪记忆对于个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早期生活事件和潜意识


  个体的认知和思维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早年经历导致的情绪记忆。每个人在成长、受教育与社会化的进程中都会在思想中形成一些障碍:可能是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可能是无意中受到的外界伤害、可能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可能是对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产生悔恨等,导致恐惧、憎恨、愤怒、悲伤、失落、怨恨、内疚、害怕、自责等情绪存储在记忆中,形成个体的自我认知。 


  本文所论述的早期生活事件中的早期指婴幼儿(包括胎儿阶段)和青少年时期。这一阶段的个体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比较弱,在意识层面上对于接触到的信息是没有筛选辨别能力的或者说筛选辨别能力非常弱。因而这一阶段个体接收和处理信息更大程度上会由潜意识来完成。


  在一项关于童年期创伤性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症的研究中发现[5]:青少年患者在经历童年创伤时,由于其情感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早年亲子关系差,就会缺乏必要的心理支持,当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会缺乏应对现实的能力,容易重复过去不良经验的体验,造成情绪的焦虑和抑郁。通过早期生活事件和肠道疾病的关系研究发现[6]:新生期母婴分离可以引起大鼠结肠肠神经可塑性的长期改变……新生期母婴分离诱导的内脏高敏感性中存在肠神经系统可塑性……早期生活事件是引起成年后肠神经系统可塑性改变的重要原因。经历过早期生活压力和创伤的易感人群(如被虐待、被忽视、失去主要的喂养人等),在成年后容易发展成功能性胃肠道失调[7]


  婴幼儿和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在人的潜意识中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个体在成长后会以为自己已经忘记了某些早期的记忆,但是记忆中包含情绪的部分,也就是我们论述的情绪记忆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是在潜意识中长久的留存下来了,并且会被相同的情境所唤醒,再次提取出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反应。正是因为潜意识的存在,使得情绪记忆并不需要通过人有意识的提取来唤醒,潜意识会帮助情绪记忆不断出现在个体的生活中。


  情绪记忆来源于眼、耳、鼻、舌、身、意在人生经历中所吸收和接受的内容。这些内容会被潜意识所接收。比如一个人受伤后,出现昏迷状态,此时,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停止运作。尤其是意识也就是思想,他已无法实现分析及判断的功能,但是人的潜意识此时仍在运作。它会把此人昏迷时所发生的一切,都输入记忆中。此时个体已经没有了判别分析能力,所以对当时所发生的好坏对错会全盘接收。母体子宫对一个胎儿而言,是一个狭小的空间,只要母亲遭受挤压等外力作用时,就很容易使胎儿进入无意识的状态,在出生过程中更是如此。这时,在我们周边所发生的任何事,包括声音、影像、温度、气味、颜色等全部都会输入潜意识里。日后这些种子,只要遇到符合当时所发生的条件时,潜意识状态接收到的情绪就会再次发生。


  三、案例分析


  情绪提取或者唤醒,意味着个体再次处于情绪记忆产生的环境或状态中,这时候由潜意识主导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会超过个体的理性判断,左右个体的选择。目前大部分关于情绪记忆的研究实验多采用图片的方式来验证个体的情绪提取或者唤醒,即提供正性、中性和负性的图片来获取个体记忆唤醒的不同程度数据。但是这一类实验可以验证不同情绪对于个体记忆的影响程度,却无法对个体的情绪记忆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加工。


  本文希望通过案例分析来展示对于个体特定情绪和早期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链接,从而找到释放、消除和化解个体情绪障碍的方法,从当下情绪出发,追溯到早期的生活事件,从源头上改变个体的认知。


  案例1:

  该案例对象为一名54岁的女性,患有乳腺癌,以下是情绪唤醒过程。

  研究者:“在你的人生经历中发生过什么事情,让你想到过死?”

  研究对象:“在我13岁的时候,我家住在唐山丰润县,也就是唐山大地震的震中地带,地震的时候我是在睡梦中,迷迷糊糊中感到大地晃动,后来房屋倒塌,父母在哭喊,我睡在床角,没有被倒塌的房屋压倒,但吓晕了,过了很久被人从废墟中救了出来。然后知道了父母和姐姐都被倒塌的房屋压倒当场死亡,后来下起了大雨,周围房屋都倒塌了,没有地方躲避。”


  研究者:“当时你什么感受?”

  研究对象:“很紧张,很害怕、很恐惧。”

  研究者: “恐惧什么?”

  研究对象:“亲人都死了,我也想死。”

  研究者:“重复刚才说的话。”

  这位女性在重复了三十多遍这句话后,情绪从激动的状态中平复下来。研究者继续提问。


  研究者:“你想对当时死去的亲人说什么?”

  研究对象:“爸爸、妈妈、姐姐,不要丢下我,我想和你们一起去死。”

  研究对象再次重复了三十多遍这句话,释放出当年经历的创伤事件给自己带来的情绪压力。


  研究者:“你再回想一下当时的经历,此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研究对象:“现在想起来,不再恐惧与害怕了。”

  研究者:“还有想死的情绪吗?”

  研究对象:“没有了,没有任何不好的感受了。”

  研究者:“想到这个经历还有想死的想法或者感受吗?”

  研究对象:“没有了。”


  研究者:“在这次经历后,生活、事业上是否有过想死的事情?”

  研究对象:“有过几次,35岁自己做公司,后来赔钱了,当时无法面对给自己借钱的亲属朋友,当时就想过死。五年前与丈夫出现离婚,当时难受想死,觉得死亡是最好的解脱。”

  研究者:“你是什么时候出现乳腺问题?”

  研究对象:“离婚第二年。”

  研究者:“离婚前以及离婚后,当时你对未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研究对象:“很紧张,很害怕、很恐惧、很想一死了断。”


  从案例可以看出,因为早期经历带来的情绪记忆,会伴随着个体以后的成长与生活。个体对于死亡的某种“渴望”不断引导着自己走向与早期相似的境遇。这种情绪没有得到化解,个体难以做出超脱于潜意识情绪的选择和行为。


  案例2

  有一次,我在惠州做演讲时,讲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行为很多都是来自于自己曾经的经历。突然一个身材魁梧、脸色灰暗的四十岁左右的男士跑上台,对我说:“老师,我突然想起,在我小时候,我做军人的父亲每次看到我不听话时,都会这样用手抓着我的头往墙上撞。”他边说边用手抓起了自己的头发,做着往墙上撞的动作,眼中满是怒火,脸上愤恨无比。接着他用手将自己的头发掀起,让我看他头顶上的伤疤。


  我对他说:“请你模仿一下孩子惹你生气时你打他的样子。”这时,他继续握紧拳头做出了抓住人的头发往墙上撞的样子,只是这次他的脸上不再有刚才的怒气了。我说:“请你告诉我,父亲打你的时候,你感受如何,有什么情绪,当时想对父亲说什么?”他说:“我非常害怕,也很恐惧,很想说‘不要再撞我的头了’。”于是,我让他做刚才用手抓住孩子的头发往墙上撞的动作,并不断重复“不要再撞我的头了”这句话,当他重复这个动作和这句话到第六遍时,内在的情绪一下子就爆发出来,刚才的平静变成了愤怒,到最后大声叫喊起来。


  经过几分钟的情绪释放后,他的情绪才得以慢慢平复下来,这时我问他:“现在你能理解你打孩子时孩子的心情吗?”他说:“他也是恐惧和害怕的,也很想对我说‘不要再打了,我很害怕’。”他禁不住哭了起来。不同的是,他这次哭不是因为唤醒了自己被父亲殴打的回忆,而是为自己打孩子的行为给孩子造成的伤害而自责。


  在使用“情志疗法”的时候,能够帮助个体回忆起非常多过往情绪经历的具体细节。很多个体认为自己难以回忆起久远经历的细节,实际上是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只要产生过某种情绪,相关信息就会被潜意识记住。“情志疗法”的实质就是从当下的情绪出发,引导个体回忆起过往的情绪经历中曾经发生过的类似情绪记忆,找到情绪产生的根源,从而进行释放、消除、化解影响生活、事业、婚姻、健康、财富及亲子关系的心智障碍,帮助个体纠正心智中的认知误区,走出早期生活事件的影响,获得生命的价值与生活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钱国英,姜媛.情绪记忆的理论述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总第220期:151-156

  [2]吴润果,罗跃嘉.情绪记忆的神经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3):458-463 

  [3]钱国英,姜媛.情绪记忆的理论述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总第220期:151-156

  [4]康诚,王振宏.依赖于唤醒与效价的情绪记忆增强效应:自动与控制加工[J].心理学报.2013, Vol. 45, No.9: 970-980

  [5]宫翠风,王惠萍,尉秀峰,李涛,林聪聪,贾婧萍.童年期创伤性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年第24卷第7期:1076-1079

  [6]赵敏,郭友逢,张萌,李智.肠易激综合征早期生活事件模型下的大鼠结肠肠神经可塑性研究[J].解剖学研究.2013年第35卷第2期:120-125

  [7]Mayer EA,Naliboff BD,Lin Chang, Coutinho SV. Stress and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V. Stress 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2001,280:519-524.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学术期刊,创刊时间2001年。中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1-9234/R(连续型电子期刊)、ISSN1671-3141。


  本刊办刊宗旨:面向医药卫生科技人员,力求及时、全面、快速报道世界医学、药学领域的医学成果及临床经验。重点刊登:论著(包括临床研究、临床应用、临床分析及基础研究等),专家论坛、综述与讲座、短篇论著、临床检验、述评、临床病理讨论、疑难病例析评、药物与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医学工程、组织工程、医疗技术、新技术新方法、医院管理、中医中药、误诊误治、病例报告、公共卫生与卫生防疫、医药卫生策略探讨、心理与疾病、护理、健康管理、国内外学术动态、医学动态等。